![]() |
高市國的音樂是不是比較偏向鄉土走向? |
發表回覆 ![]() |
發表人 | |
百鳥朝鳳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00 Aug 15 狀態: 離線 積分: 5068 |
![]() ![]() ![]() ![]() 發表: 2000 Aug 21 11:04am |
發起人:recluse 發起時間:4/28/2000
討論主題:高市國的音樂是不是比較偏向鄉土走向? (學習樂器裡始終沒有"作曲"這項主修,好傷心唷) 那天的蒙古風情音樂會我去聽了,覺得節目上的表演真的是 很精彩,技巧好得沒話說,同時也買到了"高雄之戀"的CD... 在聽了這些音樂以後,我在想,高市國的音樂是不是比較偏向 鄉土走向呢?這點之前賴老師是有提過,因為我覺得在口味上 真的是有種迎合通俗大眾的感覺啦!從曲風,素材等,我覺得 雖然在樂思題材上有它的可取性,但就音樂而言,我個人是感 覺太過功能化了點,無法站在一個純藝術的角度去欣賞,好像 就是必須要跟民情風俗聯想在一起,是不是呢?因為我覺得, 有些樂曲開始失去了特色,視野也比較偏狹了點,不曉得這是 不是台獨思想下的產物,刻意強調與大陸方面的不同? (我的問題是奇怪了些) 【1】百鳥朝鳳 回覆時間:4/28/2000 已經火速加入了『作曲』的選項了! 社會型態的改變,藝術的一部份變得必須與市場走向相結合。畢竟生存還是很重要的。 【2】笙情 回覆時間:4/28/2000 針對這張CD,我也在"迴響"一區發表了一點聽後感覺.. 【3】recluse 回覆時間:4/28/2000 那麼請問在生存與藝術之間要如何取捨呢? 我與同學總認為,所謂曲高和寡的學術派音樂是 在1960年代以後掀起的反思熱潮,才會造成一些 人硬要將它們與傳統及生活劃分的吧? 這樣下去勢必會造成極端的現象,很可能其中一 方便會死亡,目前的民樂算是主流,但這種主流我 很好奇能夠維持多久? 【4】百鳥朝鳳 回覆時間:4/29/2000 我的看法倒是覺得,這是由整個社會的風氣所形成的。也就是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娛樂休閒愈來愈多樣化,音樂本身也多樣化,以上所有的東西都在瓜分市場。而嚴肅音樂也就因此逐漸沒落了,不論中西皆然。 但是會不會消失?應該還不至於,而是會成為小眾文化。 學院派的作風,除非留在學校教書,否則出來的話多少會作些修正的吧? 【5】liuqin 回覆時間:4/29/2000 本土化似乎是目前台灣藝術文化發展的主軸 但本土化的內容為何? 本土化應該是以反映本地文化特色為主 相對的來說 本土化的實踐也會加強音樂傾向性的功能 也就是加強社會功能(或者說是政治功能)的作用 當然一種藝術存在的價值可以從很多方面來判斷 經常聽到的有文化價值 社會價值 藝術價值 甚至是經濟價值 這些端看我們“人”怎麼去衡量判斷 從事藝術的人 可能比較希望單純的從藝術價值去判斷 但不可否認的是 音樂還有其審美 與非傾向性的功能 一個音樂功能的展現會是全面的 而人也會從這些功能的體現當中個別去做其價值判斷 不過 幸好音樂的功能並不一定就是互相牴觸 好比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並不一定就是反向 而其中如何取得平衡 就端看藝術工作者的功力了 【6】笙情 回覆時間:4/29/2000 我並不認為通俗音樂的存在會扼殺了純音樂的生存... 在國樂界,我還看不到有什麼真正算是成熟的"學院派嚴肅音樂"作品大受歡迎的;但在西樂這種現象反而很普遍... 比如像史特勞文斯基的火之祭一類創新又令人經艷的作品,在國樂界最近出現的比例實在是寥寥可數.. 純音樂ˋ嚴肅音樂也可以很動人,我覺得這也是學院派缺乏優秀的作曲人才才導致今天的局面的...跟通俗音樂的扼殺到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7】recluse 回覆時間:4/29/2000 我是覺得,其實古代的音樂多半是功能的,但它們具有 一定的藝術價值,才能夠流傳.放眼當今真的是商業化 市場的影響可能太深,才大大地降低通俗作品的藝術 性了吧?之前我因為高中時代寫的一首歌詞被學長推 薦,而被唱片公司約談過,就覺得不是挺喜歡那些口味 被設定好的創作走向,幾乎讓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學 作曲的,因為不想被跟賺錢劃上等號,也或許是還年輕 才會有這股衝勁嗎? 國樂的創作目前真的很少,比較受大家喜愛的除了有 些交響化的通俗作品外,我也列舉不上來,總之那些太 過現代的似乎連本行人都不見得能接受...而西樂是 因為發展已久,像我個人就滿推崇李子聲老師的作品 的,我總覺得任何東西都是種素材,並不會說一開始就 局限說一定要寫什麼口味的東西,也不希望因為表達 出來的不是正面的就因此放棄或改變,我不曉得這點 主觀堅持是好是不好.有朋友說,就像演講者不知道聽 講者的痛苦一樣,但身為創作者,是該貫徹創作理念抑 是考慮到演奏者或聽者,這方面拿捏恐怕就有點困難 了...就我自己所遭遇到的問題會是,可能只有部分同 輩的作曲人能接受,老師輩的會有批判,說我們這代受 流行樂影響太深,而其他非作曲的同學可能又認為我 們的曲子太過前衛,不是那麼平易近人吧... 【8】liuqin 回覆時間:4/29/2000 如果從唯物的史觀來看 每個人心是外在事物的反射 如果在音樂的創作上來說 一個音樂創作者所創作出來的東西 都是創作者多年來累積外來事物反射之後的綜合呈現 所以要能夠創作出深刻的作品 是要經過相當的累積 回到本土化的角度 要能夠創造出本土化的作品 必然是要能夠有相當本土音樂素材內容的累積 大陸在民族藝術實踐的過程中 下鄉采風是相當重要且花時間的工作 台灣目前致力於本土化的創作者 是否也同如此過時間累積醞釀出一個作品? 還是只是膚淺的採用一些旋律素材 來創造一個具有"異國風情"的西洋音樂作品? 不過我曾聽過另外一種廣義的本土化說法 只要是台灣人寫的都算是 當然這樣也是可以成立 因為生活在台灣的人也會對台灣存在的事物有所反映 自然也就代表著台灣文化 而且是新台灣文化 而並非"傳統"台灣文化 【9】SPL 回覆時間:5/3/2000 對於recluse提到通俗與前衛的作曲方向 劉文金先生的建議是在通俗作品中加入前衛的樂段 一來,聽眾各取所需,作品較不容易被束之高閣 二來,順便教育聽眾,讓聽眾能逐漸熟悉現代音樂的語言 進而了解它,喜歡它 人類是喜新厭舊的動物,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百聽不厭"的音樂 為了讓市面上的優秀國樂創作不要被"聽光" 作曲家必須帶領聽眾向前走 如果作曲家只顧著經營自己曲高和寡,為下個世紀的聽眾而寫的樂曲 而不為現有的聽眾建築從通俗走向前衛的橋樑 最後終將被歷史所遺忘 如果現有通俗作品已經被聽膩 聽眾"能接受"的新音樂又無法適時推出 結果就是聽眾數量減少,舊樂種逐漸被淘汰 PS1:我也頗欣賞李子聲先生的作品 PS2:樓上的笙情,你把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與"春之祭"寫成"火之祭" 北市國的王團長20年前倒是寫過一首"火之祭",用了不下十種打擊樂器,還用到了"先鋒",在國樂創作史上也算是前無古人... 【10】笙情 回覆時間:5/8/2000 To:親愛的SPL 我打字向來都是在趕工狀態下,我還有一次在BBS上把新世界打成新威風凜凜... ---- 系統轉貼 |
|
用力回應是一種美德
|
|
![]() |
發表回覆 ![]() |
|
Tweet
|
論壇跳轉 | 論壇權限 ![]() 您 不能 在此發表新文章 您 不能 在此發表回覆 您 不能 刪除本人發文 您 不能 編輯本人發文 您 不能 在此發起投票 您 不能 在此參加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