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也談新笛 |
發表回覆 ![]() |
頁 12> |
發表人 | |
系統管理員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10 Jan 28 狀態: 離線 積分: 723 |
![]() ![]() ![]() ![]() 發表: 2003 Oct 09 10:16pm |
也 談 新 笛 文:上海藝術研究所陳正生(2003/10/09) 看了孫沛元先生《談談新笛》一文,很早就想寫點補充性質的文章,今日乘興閒聊幾句。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看了孫沛元先生“新笛”一文,知道我的“新笛”理念同他是不盡相同的:孫先生的新笛是十一孔沒膜大笛(大G調),我認定的新笛,是七孔沒膜大G調笛。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岸長期不通;加上新笛的使用面不廣,有些情況孫沛元先生可能不清楚。以下想說說這方面的情況。 民族樂隊首先使用新笛的,恐怕是20世紀初期的上海大同樂會。當年大同樂會所製作的新笛,我的印象中可能還有一支存世。此器應該是鄭覲文先生健在的時候(1935年之前)所制。鄭覲文先生製作新笛之目的在於運用。可能有人會問,1933年4月9日晚,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為大同樂會拍攝《東方大樂》(即《國民大樂》,為參加1933年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而易名)時的大樂隊何以未見應用?由於大同樂會是業餘團體,參演人員不固定,這類中音樂器完全可能由專人演奏而演奏者未能出席,故而未見應用。這是完全可能的。另外,吾師甘濤教授(當年任中央廣播電臺國樂組組長)曾告知我,20世紀40年代,中央電臺國樂組的民族樂隊就使用過新笛。 新笛的產生是有其歷史根源的。20世紀30年代,趨向大型的民族樂隊的產生,對樂器的聲部有所要求。中國的管樂器缺乏中、低音聲部;當年大同樂會就曾經製作過一些中低音管樂器。作為中音樂器的洞簫,由於音量太小,很難用於樂隊之中,因此有很容易想到製作與洞簫音調相同的笛。這種大G調的笛,由於沒有笛膜,音色與洞簫有點接近,故而曾被稱作“橫簫”;沒有笛膜,又被稱作新笛或悶笛。律制的改變,音準的要求和音孔距離的增大,為了方便演奏,下手便增添一孔為七孔。 20世紀30年代初,大同樂會鄭覲文曾製作過十二音笛和十二音簫。如今雖然實物已不存世,但是當年實物所拍的照片依然在。此外,20世紀中期,張燮林先生也設計了十一孔笛。1957年,甘濤老師認為筆者當年製作的笛子已不錯,就將他藏的籌和十一孔笛贈與筆者。可惜這兩件樂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至於何時將橫簫同十一孔笛結合起來,這倒是筆者未曾注意的問題。 以下想談談十一孔新笛設計與製作上存在的問題。 十一孔笛,筆者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此設計是無可奈何的辦法——沒辦法設計得更好;何況張燮林對音孔位置的設定也確實動了一番腦筋。但是筆者認為,就普通的笛子而言,設計上就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因此,筆者曾寫了《談談簫笛的“叉口”》一文,發表在《樂器》1986年第四期上。該文主要介紹了筆者通過研究,如何使簫笛最上一孔獲得兩個準確的半音。根據這一實際,十一孔笛的第十一孔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另外,有些音孔可以挖成兩個上下排列的小孔,以減少音孔。例如第一孔改成上下緊靠的兩個小分孔,就可以使下手小指仍然是“la”,而不是升“sol”,中指為“si”。這種指法便與八孔洞簫的指法完全統一了,對演奏當然就方便多了。同時筆者認為,低音笛似乎不必追求音律的齊全。 孫沛元先生也談到新笛的音質。根據筆者的製作經驗,除了吹孔不能開挖得太小而外,還必須注意吹孔部位竹子的厚度,其厚度不宜小於內徑的1/5。吹孔部位竹子偏薄,不僅低音飄,高音也很難激發成聲。 http://suona.com/instr/ph20031009.htm ---- 系統轉貼 |
|
![]() |
|
百鳥朝鳳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00 Aug 15 狀態: 離線 積分: 5068 |
![]() ![]() ![]() ![]() |
其實在台灣,十一孔新笛相較於大陸,應該是比較普及的,在筆者求學的年代,幾乎每個學校樂團都有新笛的編制,只是近年來逐漸被大笛所取代。
以前還有看過在台灣出版的十一孔新笛專門教材,不過當時沒買,目前手邊也沒有。 關於音孔的問題,其實有點見仁見智。比方目前樂團用大笛代替新笛,不過有幾個音還是發音不均勻。 而且當年筆者參與業餘時期的樂團考試時,印象很深刻的是有兩位中學生,專門吹新笛,很容易就奏出了『大黃蜂的飛行』。 應付傳統曲目,十一孔的確不若七孔來得便利。但是不少現代的曲目,反而是十一孔笛顯得容易些,特別是在有臨時記號的音,以及轉遠關係調方面。 一般在台灣工廠大量製作的新笛,竹材不佳,而且竹肉普遍不夠厚,所以吹奏上是比較吃力些。但也有少數個人製作的,如早期的陳勝田,或者近期的林谷珍,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 ![]() |
|
用力回應是一種美德
|
|
![]() |
|
傻瓜^_^ ![]() 中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1 May 14 狀態: 離線 積分: 360 |
![]() ![]() ![]() ![]() |
到目前還保留著新笛編制的應該非廣播民族樂團了吧,可是現在還是不是有新笛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廣播的侯廣宇老師(當時負責新笛)已經移居台灣.
目前在台灣的樂團裡編,還保留著新笛的也應該沒幾個吧,之前有實驗的陳俊憲老師在吹,可是後來也聽說他用長笛代替了. 十一孔新笛的教材因該就是指高子銘老師的新笛教材,主公如果要的話小弟可以影印一本給老師. 至於音孔排列上實在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但是相信經過練習以後還是可以吹到"野蜂飛舞"的. 當新笛遇見傳統曲目 --的確不好吹,傳統曲目的五聲音階在新笛上運用如果不是非常習慣新笛指法的人一時之間是很難適應的,例如:3561(筒音當2指法)只剩下左手拇指按孔時(當然還是有其他手指搭配的),對於常用6或7孔笛的演奏者來說是非常不習慣的. 小弟看過林谷珍老師所做的新笛,只有兩把,竹肉也不厚,猜測是為了讓發音更響,但是也有聽過林谷珍老師做給香港孫永志老師的新笛是竹肉很厚,超級好吹的. 之前詢問侯老師,廣播民樂團的新笛是朔料管做的,所以音色比較放得出來. ^_^ |
|
^_^
|
|
![]() |
|
百鳥朝鳳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00 Aug 15 狀態: 離線 積分: 5068 |
![]() ![]() ![]() ![]() |
quote: 長笛?不會是用西洋長笛 flute 代替吧? -------------------- ![]() |
|
用力回應是一種美德
|
|
![]() |
|
TJW ![]() 初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1 Apr 04 狀態: 離線 積分: 166 |
![]() ![]() ![]() ![]() |
實國用的西洋長笛是木製的,而且還有二把,一把約二十多萬台幣吧。
|
|
|
|
![]() |
|
傻瓜^_^ ![]() 中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1 May 14 狀態: 離線 積分: 360 |
![]() ![]() ![]() ![]() |
對阿
今天又在看到那兩把烏黑黑的西洋長笛出現了 不曉得那是樂團的財產,還是演奏者自己的呢?? ^_^ |
|
^_^
|
|
![]() |
|
TJW ![]() 初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1 Apr 04 狀態: 離線 積分: 166 |
![]() ![]() ![]() ![]() |
陳俊憲那一把是樂團的,另一位協演的小朋友用的,可能也是樂團供應,不過這還要再求證…,還有請問傻瓜兄您昨天聽音樂會的重點是~~薩克斯風嗎?
![]() |
|
|
|
![]() |
|
傻瓜^_^ ![]() 中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1 May 14 狀態: 離線 積分: 360 |
![]() ![]() ![]() ![]() |
當然
那薩克斯風帥呆了 用薩克斯風演奏絲綢之路果然別有一番風味 而且它運用氣滑來代替指滑.跟管子是蠻屆近的. 不過音色上就比管子乾淨多了,呵呵 可是我還是喜歡管子的特有音色. ^_^ |
|
^_^
|
|
![]() |
|
TJW ![]() 初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1 Apr 04 狀態: 離線 積分: 166 |
![]() ![]() ![]() ![]() |
實驗國樂團目前確有兩把木製的長笛,音色也與新笛或無膜大笛較為接近,每把報價27萬台幣,照片中是其中一把,德國製造。
![]() |
|
|
|
![]() |
|
傻瓜^_^ ![]() 中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1 May 14 狀態: 離線 積分: 360 |
![]() ![]() ![]() ![]() |
圖片看不到
^_^ |
|
^_^
|
|
![]() |
發表回覆 ![]() |
頁 12> |
Tweet
|
論壇跳轉 | 論壇權限 ![]() 您 不能 在此發表新文章 您 不能 在此發表回覆 您 不能 刪除本人發文 您 不能 編輯本人發文 您 不能 在此發起投票 您 不能 在此參加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