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三評中音線上<調、調式、調性概念的質疑與分析> |
發表回覆 ![]() |
發表人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發表: 2014 Jul 02 10:06pm |
十三評中音線上<調、調式、調性概念的質疑與分析> http://www.musiceol.com/news/html/2014-4/20144613235213053871.html (孫新財評注) http://suona.com/forum/forum_posts.asp?TID=15779&PID=83570#83570 http://www.guanglingsan.com/thread-11835-1.html 作者當已把中/西的「調式」一詞,及「主音」、「曲調主音」兩詞,混為一談了! 西洋所謂的「調式」,與「音階」同本質。Tonic(主音)者,即:音階的首音。 近代中國,則誤把「音階/調式」,硬分為不同的兩層次: 其「音階」的首音,當仍等同於西洋的Tonic(主音); 其「調式」的首音,則為「曲調主音」。 但此不倫不類、東施效顰、畫蛇添足、狗尾續貂之說,與事實不符——無論古今中外,都並不論什麼「曲調主音」,因為「曲調主音」與唱奏無關! 「基本樂理」是音樂的 近年來,各種音樂基礎理論教科書相繼湧現,無疑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普及,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由於某些基本概念的模糊、混亂、或缺乏 現就”調、調式、調性”的基本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一、 什麼叫「調」? (Key=均) “由(七個音) 由七個 將七個「 (同理,將FCGDAEB七個音,都移低純五度,由F改為bB音開始,將C改為F、……、將B音改為E,就叫做bB均。……)” 這是李重光《基本樂理簡明教程》中,對「調」(Key=均)的解釋。 而什麼叫「基本音級」、「變化音級」呢? 該《教程》的解釋: 由CDEFGAB七個英文字母命名的音,叫做「基本音級」, 將「基本音級」升高,或降低所得來的音叫做「變化音級」。 (否!「音級」是採首調制的階名。 故當是”4152637七個首調階名,才叫做「基本音級」;” 但「基本音級」、「變化音級」此兩名詞,於此無謂,故不必!) 既然「調」(Key=均),是由(七個音) G(大)調中的#F(Si), F(大)調中的bB(Fa)……等這些「變化音級」又作何解釋? (否!「音級」是採首調制的「階名」。 所以G大調中的#F(Si)、F大調中的bB(Fa) 甚至G小調中的bB(bMi)、F大調中的bD(bLa)……等,都還是「基本音級」, 而並非什麼「變化音級」!) 這些由「變化音級」(與「基本音級」)構成的「(五度鍊)音列」 該書95頁做了如下論述:
不管是「升號調」,還是「降號調」中,均有「變化音級」,為什麼又稱為「調」(Key=均)? 與「調」(Key=均)的基本概念,豈不是自相矛盾?! (作者此問有理! 實則,「調」(Key=均)與什麼:”「基本音級」、「變化音級」”無關! 「調」(Key=均),實是七個五度律的集合體,所構成的「五度鍊音列」。該丘斯稱為:「天然音列」。 而「音階」,則是七個鄰音的集合體。該丘斯稱「大調」,為:「自然音階」。 如此而已!)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晏成、童忠良、鐘峻程編著的《基本樂理教程》中,對「調」(Key-均)的概念,這樣定義: 「調」(key=均?)的主要含義,是指:調式 (否!童忠良等觀念混亂——已將五度音列的「調(Key=均)」,與鄰音列的「音階」,混為同一事物了! 實則,「音階」、「調式」固然都是實有的,但並沒有什麼「調式音階」、「某音階/某調式」! 音階「主音(首音)」(Tonic)的音高,當稱為「宮高」; 「均主」的音高,才宜稱為「調高」; 「調」(Key=均),則既非什麼「宮高」,亦非什麼「調高」。 而是:七個五度律的集合體(――「五度鍊音列」)。) 由於(五度鍊)音列中,任何(音) 主音(音階首音Tonic)為C,稱為C大(/小……) 主音(音階首音Tonic)為G,稱為G大(/小……) (一會兒「(大)調」、一會兒「(大)調式」、一會兒「調式音階」! 一會兒「主音」、一會兒「調式主音」。 “五度鍊音列中,任何音都可以作為「主音」(Tonic音階首音),因而形成了許多宮高不同,音階也不同的「音階」”是不錯的!――這就是一均七宮(音階)。 但並非”都是大音階”,只有以均內第二個音為宮,所形成的「音階」,才是「大音階」;若改以均內第五個音為宮的話,所形成的「音階」,就是自然「小音階」,而非「大音階」了!) 依次類推, 因此任何「 (也就是該丘斯所說的:”所有的「音階」,都源於「調」” (Key=均)) 反過來,一個「調」(Key=均?)必然包括許多個,「主音(音階首音)」不同, 如C大調(式=音階)及關係a小調(式=音階),C宮調(正聲音階?)各「調(式=音階)」等,均用C(大音階) (否! C宮調(正聲音階)才確屬於C均; 但C大音階、a自然小音階則都屬於F均。 而非什麼C均。) C大調(式=音階)、a小調(式=音階)是「調性」(宮高?),而不是「調」(Key=均?)。 著者用「調」(Key=均?)的主要含義,是指 作為「調」(Key=均?)的概念,在解釋時又把具體的「調」(Key=均?)與「調性」(宮高?),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內容,混為一談。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曹理《樂理自學提要與習題》中,又是這樣解釋「調(Key=均?)」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調(Key=均?)」包含 (否!做者的觀念混亂! 所有的音階都起源於「調」(Key=均)! 西洋的大小音階,就是大小調式。 無論股今中外,都只論音階,而不論什麼曲調主音! 所有並沒有什麼「三方面」!——作者所謂的「調性」,究竟是指「均主」的音高——「調高」? 還是「音階首音」(Tonic) 的音高——「宮高」? 為代表的呢?) 從狹義上講,就是 Do等於C,即稱為C Do等於G,即稱為G (中國採「之調名制」時: 均主的高度等於C,即稱為C均; 均主的高度等於G,即稱為G均……。) 但這個: C (同理,中國的C均或G均,只能表示「均主」的音高。) 並不能直接說明這段音樂,屬於什麼「調式」? (否!西洋的大小「音階」,就是大小「調式」。 近代中國,才錯誤的將「音階」與「調式」,分為不同的兩個層次。 但無論古今中外,都只論「音階」,而不論什麼「曲調主音」! 所以事實上,也並沒有什麼: “記出這段音樂,屬於什麼「調式」”的三層次調名制。) 這種解釋,我認為就是目前我們通常所說(?)的「調」(Key=均?)。 這裡用一句話即可概括「調」(Key=均?)的含義:
(中國的「均」指「均主」的音高(調高),; 西洋所謂的「宮高」,則是「均主」高五度的音高。) 那麼著者所說的 其概念仍使人模糊不解。 (卓見!) 綜上所述,筆者給「調」(Key=均?)下個定義: 由「基本音級」、「基本音級」與「變化音級」、「變化音級」與「變化音級」,所構成「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調」。 (雲山霧罩、不知所云!) 具體的說(?): (否!作者的觀念更混亂: 無論do(Tonic)、還是均主,都只是「一個」音而已、 而無論「音階」,還是「調(Key=均)」,則都是「七個」音的集合, 四者又豈能、豈能是同義呀?)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一、 什麼叫調式? 晏成、童忠良、鐘峻程編著的《基本樂理教程》定義: 幾個音按照 (否!七個「五度鍊」的音列,叫做「調」(Key=均)。 以其中一個音為Tonic(主音,音階首音),改為「鄰音」排列後,可構成七個「調式」。 其中的大/小「調式」,又被特稱為大/小「音階」。) 組成「調式」的音可多、可少,常見的有五個音和七個音,前者稱「五聲調式」後者稱「七聲調式」。 (否!此說無謂!因何就沒有六聲調式? 反之,難道也竟有什麼四聲、三聲「調式」麼——實則無論古今中外,都只論「音階」,而從不論什麼「曲調主音」!) 象這樣有比較統一認識的「調式」問題,卻下了如此不準確的定義,並做了極其草率的解釋。 (作者何嘗不然!) 試問幾個音按照 幾個音是多少個音? (——七個音!) 按照一定的關係又是什麼關係?(——五度鍊的關係!) 組成「調式」的音,可多可少,兩個音行嗎? 常見的五個音和七個音,前者稱「五聲調式」,後者稱「七聲調式」。 由五個音和七個音組成的「調式」,就一定是「五聲調式」和「七聲調式」嗎? (由六個音組成的「調式」,何以就不是「六聲調式」呢?) 那麼如果由四個音組成的「調式」就是「四聲調式」嗎? 這顯然不合理。 「五聲調式」和大/小調式中,省略某個音的情況很多,不能按出現的音的多少,說明是幾聲「調式」。 (實則無論古今中外,都只論「音階」,而從不論什麼「曲調主音」!) 在確定「調式」的類別時,組成「調式」的音的數目固然要考慮,但也不能簡單只根據樂曲中所出現的音的數目多少,而確定是幾聲「調式」,而要根據「調式」的一些主要特徵(?)來判斷。 (何又謂之什麼”主要特徵”呢?) 另外,「調式」的種類較多,不管是大/小調式體系、中國民族調式體系(?),還是中古(希臘/教會)調式等,僅按音的多少,是根本無法正確判斷的。 按照 (何又謂之什麼「體系」呢?不就是「七音的集合体」麼?) 並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Tonic音階首音?)),這個 曹理《提要與習題》定義「調式」: 幾個不同音高的樂音(一般為五個、六個、七個音),以一個音為 以上對「調式」概念的論述實質是一樣的,應該說(?)都是正確的。 但兩者若能綜述如下豈不更好: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一、 什麼叫做調性? 「調性」,是指「調式」的類別,和「調式 曹理《樂理自學提要與習題》是這樣定義。 而李重光《簡明教程》直接解釋為:「調式」所具有的特性(?),叫做「調性」: 音樂作品裡,各種「調式」中,由於各音級與「 正因為「調式」所具有的這種特性,「調式」才被分為眾多的種類。 因此,「調式、調性」兩者,在音樂作品中同時並存,但「調式」與「 這是因為「調式」並不要求,其「 如自然大調是「調式」,不管 在分析音樂作品時,同一首樂曲的「調式」是具體的、固定的,我們不妨將該樂曲的「調式 所以說具體的「調性」不僅包括「調式」的類別,同時也包括「調式 「調式」所具有的特性叫做「調性」,在實際應用中顯得籠統。 筆者認為:「調性」是指「調式」的類別,和(?)「調式 若略加變動為「調性」定義,即「調式」的類別,加「調式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調、調式、調性」的概念,長期以來由於認識上的不統一,各類教科書上的概念又顯得混亂、模糊,不夠準確,致使許多人在學習中摸不著頭腦。 對概念的表達應力求準確,在此筆者對「調、調式、調性」的概念提出一己之見,望各位同行和音樂愛好者,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作者當已把中/西的「調式」一詞,及「主音」、「曲調主音」兩詞,混為一談了!) 《音樂基礎理論》李重光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基本樂理600文》李重光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基本樂理書面作業習題集》李重光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基本樂理簡明教程》李重光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基本樂理教程》晏成、童忠良、鐘俊程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樂理自學提要與習題》曹理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總 評
作者當已把中/西的「調式」一詞,及「主音」、「曲調主音」兩詞,混為一談了!
西洋所謂的「調式」,與「音階」同本質。Tonic(主音)者,即:音階的首音。 近代中國,則誤把「音階/調式」,硬分為不同的兩層次: 其「音階」的首音,當仍等同於西洋的Tonic(主音); 其「調式」的首音,則為「曲調主音」。 但此不倫不類、東施效顰、畫蛇添足、狗尾續貂之說,與事實不符——無論古今中外,都並不論什麼「曲調主音」,因為「曲調主音」與唱奏無關!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
|
![]() |
發表回覆 ![]() |
|
Tweet
|
論壇跳轉 | 論壇權限 ![]() 您 不能 在此發表新文章 您 不能 在此發表回覆 您 不能 刪除本人發文 您 不能 編輯本人發文 您 不能 在此發起投票 您 不能 在此參加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