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斲器新象】臺灣當代斲琴展,令人大失所望 |
發表回覆 ![]() |
發表人 | |
一凡 ![]() 新進會員 ![]() 註冊時間: 2013 Aug 23 狀態: 離線 積分: 1 |
![]() ![]() ![]() ![]() 發表: 2013 Aug 25 12:31am |
觀看後【斲器新象】臺灣當代斲琴展,因為場地是在國立工藝所辦的展覽,應有一定水平,不料卻令人大失所望,敗興而歸.
展期還有幾天,欲參觀者可前往參觀.
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展覽空間,場地很克難,靠牆的地方連續擺放三張琴,真不知叫人如何欣賞. 作品標識混亂,甚至連作者的名字也沒有, 有的則是名牌上寫了兩位作者的名字 ,想是由兩位作者 共同完成的吧. 展場管理非常鬆散,展品可以任由參觀者自己動手欣賞撥弄,算是令人大開眼界.一般即使有需要,也應由展場人員動手幫忙. 竟然有媽媽取下好幾張琴給小朋友彈,假使古琴因而有所損傷,不知誰要負責, 由此可見主辦者粗心,從未見過如此不尊重作品 (作者),也不自重的主辦單位. 當然在展出名單中可以知道,有多位斲琴老師成績斐然,對斲琴作出的一定的貢獻.但據聞其中有作者只展了修過別人做的琴,也有人只上漆或只做木胚,或是由多位作者 共同完成的琴,不知是否屬實? 如果屬實,請問這樣也可以參加斲琴展展出嗎?應該要另辦修琴展或漆琴展吧. 如果上漆也可以參加斲琴展展出,全台能參加斲琴展展出的,應該不下百人吧. 不論是出於對斲琴的不懂或故意忽略,琴器在古琴不僅僅是一種工藝,更是在文化、歷史、工藝、音樂、律制、形制、詩文、美術、、、、作為一種載體.如果只是看到了其中一個面向,則無異於瞎子摸象. 古琴活動不是有辦就好,也不應像大拜拜一樣. 我們竭誠希望是能正向發展,則是古琴之幸,愛琴人之幸. |
|
![]() |
發表回覆 ![]() |
|
Tweet
|
論壇跳轉 | 論壇權限 ![]() 您 不能 在此發表新文章 您 不能 在此發表回覆 您 不能 刪除本人發文 您 不能 編輯本人發文 您 不能 在此發起投票 您 不能 在此參加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