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斲器新象古琴展覽觀後心得 |
發表回覆 ![]() |
發表人 | |
北方之歌 ![]() 新進會員 ![]() 註冊時間: 2013 Aug 14 狀態: 離線 積分: 1 |
![]() ![]() ![]() ![]() 發表: 2013 Aug 20 6:53pm |
身為一位古琴愛好者,當得知有「斲器新象」古琴展覽之後便帶著期待的心情前往觀看,但是觀看之後卻對於此次展出感到失望。
官方網站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對於此次展覽的介紹是:「此次廣邀國內斲琴師的最新創作,藉以推廣古琴習琴與賞析的雅趣。至誠歡迎您蒞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生活工藝館2樓漆藝工坊參觀。」 (http://www.ntcri.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376&Control=0&Page=1) 論壇之前的介紹中,展出者有:孫于涵、程惠德、陳紘、林瑞泉、陳幼健、盧耽、鄭德宣、黃敬庭、劉繕維、梁晊瑋、單十六、簡仲駿、林峻豪。 不過這在現場的展出中卻無法展示出這些內容。 首先是作品的標示不清。 ![]() ![]() 較內部的展出作品基本上看不到作品介紹牌,無從得知是哪位斲琴大師的作品,我覺得這是對展出者的不尊重,精心製作的成果拿來展覽,卻是妾身未明的尷尬處境,現場參觀者根本連哪床琴是哪位大師做的都有基本認知上的難處。所以就發生一個難處,有的展出者的作品根本在展場上是找不到或是很困難搜尋的。我帶著朝聖的心情想看看展出介紹中孫于涵前輩的作品,但是卻找不到哪件作品旁的標示有著前輩的名字。更不用說那個展覽作品介紹牌上的內容之貧乏,只有作者跟古琴形制,是杉木是梧桐也沒標,大小款式琴名也沒標。有一床混沌式琴的作者標示「梁晊瑋」,備註寫著「單十六」,也是不知所云,然後現場沒看見工作人員看守場地(當天只有一位看起來像小學生年紀的男孩在裡面),所以這些疑問也沒人可以詢問瞭解。 甚至有的琴是沒有任何標示的。 ![]() 這除了是對創作斲琴前輩的極度不尊重之外,對於來欣賞的人也是一樣的輕忽,跟本沒打算好好的來介紹展出的作品。這樣的展覽對於古琴文化的推動很難有什麼助力,參觀者在這樣的展覽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資訊也就難有什麼收穫。 有的展出作品沒上弦,面漆也不知是否已完成。同樣的也沒標示作者。 ![]() 古琴雖然有上漆,但是不代表古琴就僅僅只是漆器而已,他是一件樂器,樂器是古琴的根本。這樣的作品難免令人聯想,這一件是不是拿一塊以古琴外型的木胎,加工上生漆之後的半完成漆器作品,卻在這樣的斲琴展當中魚目混珠。以我認知的斲琴,要選材,要造型,要挖音箱,要調弦路,上灰上生漆是其中的一項步驟,但是只有做最後一個步驟的絕不能稱為一位斲琴師。 今天正因為我十分的喜好古琴,所以才去看了這個展覽,也因為十分喜好古琴,所以才來發表了這篇文章。我希望所有古琴的活動都是一份推動古琴發展的正向力量,讓古琴更茁壯。古琴音樂十分美,樂器十分高雅,文化十分精深,我希望所有的古琴活動都是在散播這樣的訊息,讓越來越多的人樂在古琴中,而不是被錯誤的資訊所蒙蔽。 |
|
![]() |
發表回覆 ![]() |
|
Tweet
|
論壇跳轉 | 論壇權限 ![]() 您 不能 在此發表新文章 您 不能 在此發表回覆 您 不能 刪除本人發文 您 不能 編輯本人發文 您 不能 在此發起投票 您 不能 在此參加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