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三評陳應時燕樂28調為何止七宮 |
發表回覆 ![]() |
頁 <12 |
發表人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
2.簫、笛一類六孔管樂器「翻七調」,也要用全十二律,為什麼不用全十二宮,而獨獨停留在“七宮”上面? (這也是一個不能成立的假議題――「翻七調」必用「七勻孔律」! 反之非「七勻孔律」之笛,一笛只有十律! 總之,那有什麼「十二律」,可以「用全」呀? 只有七均是「調」的問題,與什麼「律」、「樂器」、「調首、基調」……都沒有關系! 無論何代?什麼「律」?什麼樂器?什麼「調名制」?基調為何?燕樂28調都有七均!) 前面已經說明,當管樂器“七聲旋相為角”(?)時,每一調最多只用到四(?)個變化音; 若以原調的變徵、變宮分別作為宮音,則此兩個調多達五個(?)變化音。 (否!一笛只有十律,故最多也就只有「三」個均外音,那有什麼:”「四」個變化音、「五」個變化音”呀? 燕樂有幾均?是傳統的「事實」問題,與任何樂器的性能(譬如共有幾律?)無關! 因為轉「均」時,無論任何樂器,都是可以換笛或轉絃移柱的。 琵琶也有十律,但「殺聲」不同的調,琵琶的「定絃法」也就不同,即可為證!) 如果在“七聲旋相為角”(?)的“七宮(均)”之外,再增加宮(均) 那也就要增加四個以上變化音的「調」了。 (不通!所以不懂! 一均七律、七均十三律就是了! 與什麼” 要增加四個以上變化音”何干呢? 與什麼「調」(或「宮」)又何干呢? 一「均」,是可有七「宮」的呀! 陳老始終「均/宮不分」啦!) 由于樂器構造和演奏技術所局限,故在六孔的管樂器上,就不能用全十二宮,而只「翻七調」(宮),止七宮。 (否!只有簫、笛這一類「勻孔律」的六孔管樂器,才能「翻七調(宮)」。 其所「翻七調」,既是:「勻孔律」的同均七宮,又那有什麼”十二律”呀? 反之,若是非勻孔律的話,要翻十二均須有十八律!就算有十二律也只能翻六均,何況六孔笛就算用了叉口也只有十律,又怎能「翻七均」呢?) 3,燕樂(28)調把閏角調和宮、商、羽三調合為同一宮(?),這是當時(?)的習慣。 從今天來看,閏角實際上是上五度宮音系統中的(八音)角調 所以燕樂二十八調,按今天的眼光來看,其中實包含“八均”,即︰ 南呂均之(八音)閏角調,其實是姑洗均的角調 (否!閏角調就只是以閏角為宮的八聲「音階」而已,並非作者所以為的什麼”高五度調的角調式”! “當時的習慣”之”當時”者,究竟指何時呢?把同均四聲調,視為同一(正聲)音階理解,只是1117年後統一改採「之調名制」後的事實!) 4.近世的工尺譜七調,曲笛以小工調(D調)為「基本調」(否!並非每一樂種,盡皆如此!西安古樂即以上字調為「基調」!),簫、梆笛是以正工調(G調)為基本調,(也就是:以全按So為「基本指法」啦!)故兩者同樣的調名所指的「調高」并不相同;但從調關系來說,這兩種體系都和燕樂二十八調中的“七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
(否!高宮=bE、正宮=D、.........之說無據!何據?
──無論唐/宋正宮都=G。
高宮屬夾鐘均,亦不實!這只是唐制。高宮在宋已改屬大呂均。在律制不同的其它朝,又改屬了其它均。
最後工尺字調只論指法,並不論絕對調高。此由各地的工尺字調,「調高」完全不同,即可得知。
總之,以上的對應,論據不確──無史據!亦無實據!)
由[表6]可以看出,盡管工尺譜七調有不同的基准,但“七聲旋相為角”的特點,始終沒有變,(否!工尺七字調與什麼“七聲旋相為角”、”宮角旋宮”、”宮角定位”、”緊角為宮、慢宮為角”......都根本無關!)這可以看作它們仍然是燕樂調“七
(燕樂調“七均(宮?)”與什麼“七聲旋相為角”也根本無關!)
比較起來,以正工調為基准的工尺譜七(字)調,更接近于燕樂調“七
(何以見得?怎麼個「明顯」法?)
在辨明了(?)燕樂調“七
由于以往把燕樂二十八調,局限於琵琶範疇來研究,由此追溯到周、隋間龜玆琵琶家蘇祇婆來中原傳授西域五旦七調,再進而把燕樂二十八調歸之于由印度等國家傳入。
但事實上用琵琶卻不能解釋(?)燕樂二十八為何止“七
如果從笛、簫等一類六孔管樂器的角度來看,則此難題又不難解開(?);
而笛、簫等一類管樂器,又是在中原本土上土生土長的。
因此”七宮每宮四調(式)”(否!燕樂是七均四宮,與「調式」無關!否則燕樂四聲調中,怎會沒有徵調式呀?(──在笛、簫等一類管樂器上,既能吹出宮商羽三種「調式」,有何理由竟不能、卻不能吹徵、正角兩「調式」呢?)閏角/羽兩「調式」,宋元後何以又會失傳?今人何以又五「調式」俱全呢?)的燕樂28調中,雖然雜有外來調名,但作為整個宮/調體系來說,它是建立在笛調(?)基礎上的。
(否!燕樂的主奏樂器為何?與燕樂二十八調的本質無關!──無論什麼樂器能奏二十八調。
何況燕樂的主奏樂器,在樂史上或載琵琶、或載篳篥。尚無有載為笛簫者。)
故燕樂二十八調的宮/調體系,具有吸收外來樂調,而化為己有的特點。這條經驗,在今天更有借鑒意義。
總 評
燕樂28調為何止「七宮」?是一個不盡能成立的假議題!因為:
只有在「之調名制」下,一均一宮的燕樂28調,才只有七個律調名(均主)。
惟七律一均,故十二律只得六均。(唯有蔡元定十八律,始能轉準(三分損益)十二均。)燕樂既只有12律,故本就只能轉準六均。──並無七均。
這是燕樂名義上雖有七均,高宮所屬的大呂一均,卻很早就不奏的根本原因。──這所不用的第七均,是奏不準的!(詳見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19章「三分損益18律」。)
反之,在「為調名制」下,一均四宮的燕樂28調,共有十二個律調名(殺聲),也就有十二宮──非只七宮!
無論琵琶、簫笛.......,要轉28調,都是要改定絃法及換笛的。故”燕樂28調為何止七宮?”與樂器無關!
與什麼”旋相為角”(“宮角旋宮法?)、”宮角定位”更無關!──沒有什麼”旋相為角”!──”旋相為宮”的同時,必也”旋相為角”!
|
||||||||||||||||||||||||||||||||||||||||
![]() |
||||||||||||||||||||||||||||||||||||||||
孫心裁 ![]() 特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0 Aug 21 狀態: 離線 積分: 10252 |
![]() ![]() ![]() ![]() |
|||||||||||||||||||||||||||||||||||||||
https://youtube.com/watch?v=t1OZs6Gwfxo
|
||||||||||||||||||||||||||||||||||||||||
![]() |
發表回覆 ![]() |
頁 <12 |
Tweet
|
論壇跳轉 | 論壇權限 ![]() 您 不能 在此發表新文章 您 不能 在此發表回覆 您 不能 刪除本人發文 您 不能 編輯本人發文 您 不能 在此發起投票 您 不能 在此參加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