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衛高音/中音加鍵嗩吶 |
發表回覆 ![]() |
發表人 | |
系統管理員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10 Jan 28 狀態: 離線 積分: 723 |
![]() ![]() ![]() ![]() 發表: 2007 Aug 08 11:53pm |
吳衛高音/中音加鍵嗩吶 文:孫沛元 (2007/08/08) 中音加鍵嗩吶已經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了,早期在台灣比較常見的是廣州式的,後來北京吳氏的逐漸多起來。近年來還有大慶叢氏,天津王氏等等。現在只要稍有規模的樂隊,一群加鍵嗩吶部隊已經是基本配備了。 吳氏管樂分家後,市面上也可同時見到吳氏管樂以及吳衛的兩種加鍵嗩吶。最近郭進財老師帶來了兩把吳衛的加鍵嗩吶,分別是高音以及中音加鍵嗩吶,與之前的有些不同,特別介紹一下。
上圖左為高音加鍵嗩吶,右為中音加鍵嗩吶。採用了扁平的鋁製手提箱作為收納盒。比起以往有突出半圓形的嗩吶盒,外觀上顯得較為簡潔。 為了扁平收納,嗩吶碗都做成了分節的,中間有螺紋可以鎖上。上圖左為高音加鍵嗩吶的碗,鎖上後的情形。圖右為中音加鍵嗩吶的分節碗,可以看到內部螺紋的情形。 吳衛的加鍵嗩吶後面鑲銅片,上刻『龍吟閣 吳衛製作』。由此圖可以看出,高音加鍵嗩吶的碗蠻大的,幾乎與中音的差不多。 組裝好後,兩者並列。由圖中可以看出大小的比較。 此圖為細部特寫,上面的是高音加鍵嗩吶,音孔以及皮墊都小一號。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高音嗩吶,按鍵的排列及構造上完全與中音嗩吶相同,也就是說移調指法是完全相同的。 之前北市國蔡榮文兄所介紹過的吳氏高音加鍵嗩吶,最下方的構造及指法就與中嗩不盡相同,而且當時是右手全放為C,筒音為E,而現在這款右手全放也是C,但是筒音則可以到D,不論在音域或者指法上面,都便利得多了。 雖然有這些好處,不過個人以為,如果能夠把整把樂器提高一個全音,能使用率可以提高些。因為以右手全放為C來說,其實相當於傳統嗩吶的 bB 大嗩吶,音色與傳統高音嗩吶有一段差距,調性也與常用的國樂曲目有段距離。如果提高一個音,就成為相當於C調嗩吶,對於較多的國樂曲目適應力較佳,音色也可以更接近原有的高音嗩吶。 當然,要作這樣的高音加鍵嗩吶,尺寸更小,可能在按鍵製作方面的難度會更高,是否可行也未可知。 據說吳衛新的傳統嗩吶也有把碗做成分節的,盒子更小巧精緻。不過筆者這幾天試用分節碗之後,覺得每次要轉緊轉鬆實在很麻煩,久了也怕螺紋磨損鬆動,而且重量也加重了不少。覺得還是原來那種碗用起來比較方便。 http://suona.com/sona/20070808.htm |
|
![]() |
|
sogoodppp ![]() 見習會員 ![]() 註冊時間: 2004 Jul 10 狀態: 離線 積分: 42 |
![]() ![]() ![]() ![]() |
我認為高音加鍵嗩吶將成為現代國樂團編制內樂器
傳統高音嗩吶會成為特色樂器 現代國樂合奏其實不需要傳統高音嗩吶的音色 哨子的穩定度是應該好好研究才對 |
|
|
|
![]() |
|
中音嗩吶樂手 ![]() 初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4 Apr 19 狀態: 離線 積分: 117 |
![]() ![]() ![]() ![]() |
近來才知道有的回覆這類文章, 待我都說一說自己的意見
加鍵高音嗩吶我真係不太會, 所以都不去評論了 反倒和我貼身的加鍵中音嗩吶, 有少少建議 分節碗是可行的, 但係分節方法可以稍作改變, 參考一般卡腔, 或三節低音嗩吶的分節碗, 就套進去轉一轉, 不就做的到分節而不會怕磨損嗎? 就未碰過吳衛這新式中嗩, 對平常中嗩的意見 小弟認為可加設後泛音鍵, 因小弟最初接觸加鍵嗩吶時, 第一次碰的就是金雀牌的次中嗩, 當時按後泛音鍵都習慣了, 後來第一次拿到中嗩時, 沒了後泛音鍵都不太習慣, 有時乾脆不用泛音孔, 靠嘴唇來吹泛音, 到後來國樂社購入了叢氏的中嗩時, 喜出望外的消息就是後泛音鍵回來了(不過這枝中嗩已經整支壞掉-.-)!!到小弟最近購入中嗩時, 失望的是能選的數枝都沒有後泛音鍵的, 失望啦 將右手無名指的半音鍵改為上手無名指(食指 側)的半音鍵, 其實早前都看過有這種設計, 師兄都有一枝, 其實原來的右手無名指半音鍵已經是沒有用, 但那個位置是多了一個空間出來, 倒不如直接加一個鍵去當上手半音(像低管, 但指法不同) 對次中音嗩吶的建議 根據廣州金雀牌的規格去造, 但最底加多一個D音和芯子不要是像豬尾的曲芯, 其實這個想法...是我想到現有北京規格的次中嗩才想出來的, 因小弟接觸的曲子...很多都是音域不對的歌, 有時就欠一個低音才足夠去吹, 就只是一個D音, 當然規格能否改變又是一個問題, 而長度又是一個問題, 原本次中嗩是剛剛好用膝蓋頂著, 如再長一點去加一個低音, 長度可能會比較勉強 大約就是這樣了...壇主看到給一點意見吧! 謝謝 |
|
愈吹愈低..快要到倍低音嗩吶?!
|
|
![]() |
|
百鳥朝鳳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00 Aug 15 狀態: 離線 積分: 5068 |
![]() ![]() ![]() ![]() |
泛音鍵的問題,第一個是習慣。我個人就一直不習慣後方用大拇指按的泛音鍵,以前我的廣州次中嗩,還自己加了一個前面的食指側泛音鍵。
第二個則牽涉到發音的問題。現在的中嗩用後設泛音鍵,由於內膛比廣州的要細,但是為了不會被水堵住,泛音孔在內膛的部份必須突出些,因此發音比較不通暢。 設置後方泛音孔的主要是單簧管,而單簧管的內徑相當粗,那一點突出物相對影響不大,但是雙簧管或者嗩吶的上膛很細,這樣的突出物影響就大了。所以個人以為還是以設置前方泛音孔為宜。 至於次中嗩採用廣州次中嗩為藍本,向下延伸音域到 D 的想法,最遲在十幾年前就有了,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問世。 |
|
用力回應是一種美德
|
|
![]() |
|
百鳥朝鳳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00 Aug 15 狀態: 離線 積分: 5068 |
![]() ![]() ![]() ![]() |
quote: 從現實來看,高音加鍵嗩吶通常只有在傳統嗩吶無法勝任的調性及變化半音較多的作品才會使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使用傳統嗩吶。主要是因為音色音量及樂器的基本調性等多種因素使然。 大部分的國樂作品寫到嗩吶聲部,設想的就是嗩吶的音色,而加鍵高音嗩吶在這方面仍有明顯的不同,難以表現一些傳統嗩吶的特質。反過來說,由於演奏技術的普遍進步,一些需要吹奏和聲以及弱奏的部份,傳統嗩吶也可以辦得到。 所以絕大多數的曲目,都還是以傳統嗩吶為主。 |
|
用力回應是一種美德
|
|
![]() |
|
中音嗩吶樂手 ![]() 初級會員 ![]() 註冊時間: 2004 Apr 19 狀態: 離線 積分: 117 |
![]() ![]() ![]() ![]() |
那站長對 右手無名指的半音鍵有什麼看法?
我指的半音鍵是延長到上方左手無名指的半音鍵, 即是用右手食指側去按的那一個 |
|
愈吹愈低..快要到倍低音嗩吶?!
|
|
![]() |
|
百鳥朝鳳 ![]() Admin Group ![]() ![]() 註冊時間: 2000 Aug 15 狀態: 離線 積分: 5068 |
![]() ![]() ![]() ![]() |
你說的應是上把位的 bB 這個音,用下把位的按鍵來按的。這種設計早年有,不過最近這十幾年市面上比較常見的中音嗩吶,都沒有採用這樣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構造上比較複雜,而且上下兩截之間有了關連性,組裝以及置放都要小心,相接部份遇碰撞容易變形移位。 目前常見的的設計構造上比較簡單,相對來說也比較可靠。同樣的道理,以前嗩吶有的 #F 顫音鍵,目前也大都不用這個鍵了。少一個按鍵音孔,就減少一分皮墊漏氣的可能。 至於使用上應該沒有差別,習慣就好。 |
|
用力回應是一種美德
|
|
![]() |
發表回覆 ![]() |
|
Tweet
|
論壇跳轉 | 論壇權限 ![]() 您 不能 在此發表新文章 您 不能 在此發表回覆 您 不能 刪除本人發文 您 不能 編輯本人發文 您 不能 在此發起投票 您 不能 在此參加投票 |